七小时山路追 “老赖”:一场执行行动背后的法治坚守

2025-04-11 11:07
来源: 竹溪法院
作者: 竹溪法院 杨娇    浏览: 314

微信图片_20250411090315.jpg

“法官,汪某发朋友圈了!定位在恩施!”2025 年 4 月的一个清晨,竹溪县人民法院执行局的办公室里,申请执行人周某攥着手机的手微微发颤,屏幕上闪烁的定位信息,像一根紧绷的弦,牵动着所有人的心。这起历时数月的执行案件,此刻终于露出了一丝曙光。

数字时代的执行 “暗战”

执行干警汪虎盯着屏幕上的朋友圈照片陷入沉思:作为工程 “小包头” 的汪某,习惯在社交平台分享工作动态,招工宣传的短视频或许藏着线索。打开某音平台,一条 “工地项目部会议” 的水印视频闯入视线 —— 背景里模糊的二维码,在放大镜下逐渐清晰,竟暗藏着项目地址的关键信息。

“现代执行既要‘脚板硬’,更要‘眼睛亮’。” 汪虎迅速向领导汇报后,带着法警周治国等三名干警踏上了征程。恩施与竹溪,鄂西南与鄂西北的地理隔阂,被七个小时的山路颠簸拉成了现实的考验。春日的山雾笼罩着蜿蜒的公路,引擎声在空旷的山谷里回荡,干警们的笔记本上,记满了案件细节和沿途可能的线索。

山重水复中的 “柳暗花明”

当导航显示 “目的地已到达” 时,眼前却是荒僻的山道和稀疏的农舍。向田间老人打听,得到的只有摇头:“没听说过这个人。” 正午的阳光晒得人嗓子眼冒烟,干警们的士气难免有些低落。就在这时,远处传来的挖机轰鸣声突然刺破寂静 —— 法警周治国猛然抬头,职业敏感让他立刻捕捉到这个细节:“老乡,附近是不是有工地在施工?”

“下面有个药材加工厂在盖厂房呢!” 村民的一句话,让众人眼前一亮。视频里的会议背景、施工场景,与眼前的线索渐渐重合。顾不上酸痛的腰肢,干警们沿着泥泞的小路狂奔而下,制服上的法院徽章在阳光下格外耀眼。

信用与法律的双重叩问

项目部里,负责人的电话成为关键转折点。电话那头,被执行人汪某某的声音从最初的慌乱逐渐转为沉默。执行干警尹浩然和张阔抓住时机,缓缓道来:“工程圈子就这么大,失信一次,以后谁还敢跟你合作?高铁坐不了、贷款批不下,孩子升学都受影响……” 这些话像重锤,敲在汪某某的心上。

作为靠口碑吃饭的小包工头,他比谁都清楚信用的分量。想到自己辛苦经营的人脉可能毁于一旦,想到法院门口 “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” 的标语,汪某某的心理防线终于松动:“我现在就筹钱,一定配合法院把事情解决。”

执行路上的初心之光

申请执行人周某得知这一消息后,对法院的执行工作给予了高度认可和衷心感谢。他红着眼眶:“以为这笔钱打水漂了,没想到法官们真的追到了深山里……” 而此时的执行干警们,正拖着疲惫的身躯踏上返程。

在蜿蜒的山路上,执行团队4人组望着窗外闪烁的星空,想起那句誓言:“执行工作是公平正义的‘最后一公里’,哪怕山路再难走,也要让胜诉当事人拿到真金白银。” 执行干警张阔看着自己被山石挂烂的皮鞋,笑了:“刚才跑下山时,我突然明白,咱们追的不是老赖,是老百姓对法律的信任。”

这场历时 24 小时的执行行动,最终以汪某某承诺全额履行义务画上句点。它像一面镜子,照见了基层执行干警的智慧与担当:在数字线索中抽丝剥茧,在深山迷雾里执着追寻,在法理人情间精准平衡。他们用脚步丈量法治的温度,用行动兑现 “胜诉即权益” 的庄严承诺,让每一份生效判决都成为捍卫公平正义的坚固基石。

当第一缕晨曦为审判楼的国徽镀上金边,执行局办公室已提前半小时苏醒。那些未结的案件、未尽的使命,正等待着这群“柳暗花明”的实践者。每一个未结案件背后都是当事人的殷切期盼,每一次执行奔赴都是对“如我在执”的生动注解,当听到胜诉当事人眼含热泪的那句“谢谢法官”,“努力让纸上权利兑现成真金白银”的永恒奔赴就无比值得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