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理念革新,严惩环境犯罪:首创“大环资”审判理念,在刑事案件中加大惩处力度,审结北京市首例判处惩罚性赔偿的刑附民公益诉讼案,直接将惩罚性赔偿金用于生态修复,相关案例入选“中国十大环境司法案例”,有力彰显了对环境违法行为的零容忍态度。
2.机制突破,完善工作体系:打造预防、打击、保护、修复“四维一体”工作格局,“四合一”密云模式入选北京市“微改革”案例。联合区生态环境局创新适用环境保护禁止令,相关举措被写入最高法司法解释,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更有力的法律保障。
3.修复闭环,确保生态恢复:建立“全链条”生态修复体系,联合多部门在案前、案中协同推进生态修复工作。2023 年审结的环资刑事案件 100% 完成生态修复,相关经验获中央政法委推广,真正实现了司法审判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。
4.协同治理,凝聚保护合力:构建“河长 + 院长”“林长 + 院长”等 8 项特色机制,联合多部门设立“水、陆、空”三栖生态修复基地,还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法院共建司法示范基地,搭建跨区域协作平台,形成广泛的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网络。
通过此次深入交流,竹溪法院清晰认识到自身在环资审判工作中的差距与不足。为补齐短板,竹溪法院明确“三步走”攻坚路径,进一步配齐配强环资审判专业化团队,继续完善“环资案件集中管辖”制度,提升审判专业化水平,以适应环资审判工作的专业性需求。聚焦“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地生态保护”等重点领域,打造特色案例群,总结审判经验,促进成果转化,提升竹溪法院环资审判工作影响力。同时,结合竹溪“两山银行”建设,打造“生态修复 + 产业振兴”示范基地,探索“司法碳汇”创新机制,挖掘本地特色,塑造具有竹溪特色的环资审判品牌。
下一步,竹溪法院将以“五个一工程”为抓手(即建强一个专业法庭、打造一批示范案例、创建一个特色品牌、完善一套协同机制、培养一支专家队伍),努力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司法保护生态环境的实际成效,为建设“绿色竹溪”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。
“理念一新天地宽”,此次外出调研学习,调研人员一路走一路学、边思考边总结,既看到自身不足和差距,同时也看到自身优势和潜力,拓宽了视野、更新了观念、启发了思路。竹溪法院将持续加强与兄弟法院的交流互鉴,紧密结合本地实际,将先进经验转化为具体实践,推动竹溪法院环资审判、司法调研等工作迈向新高度,为守护绿水青山贡献更多司法力量。